• 内蒙古: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 为农牧民打开新世界

  • 【关闭】 】发布日期:【 2014-08-25 】 浏览次数:【 10576 次】
  •     4月中旬,温暖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乌日根塔拉草原。记者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的工作人员从呼和浩特市驱车300多公里,来到苏尼特右旗乌日根塔拉镇额敦都呼木嘎查,调研“数字文化走进
    蒙古包”工程进展情况。在这一工程所覆盖地区,农牧民可以“订阅”信息,他们把所需数字资源内容,反映给“数字文化辅导员”,再由“数字文化辅导员”“数字文化加油员”“数字文化专管员”逐层汇总上报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分中心按照农牧民的个性需求安排资源数据,通过网络直接传输到本人。
     
      用智能手机免费“加油”
     
      “赛拜奴,赛拜奴!”看到我们,牧民陶都芒来喜出望外地跑过来,“是来更新数据包吗?我们大家都盼着呢!”
     
      走进陶都芒来家200多平米的房子,里外四五间房。在客厅里的冰箱上,一个小盒子格外引人注目。
     
      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的工作人员张树杰指着那个小盒子说:“这就是‘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载体‘移动数字加油站’。这种小型,便携式的一体机集服务器,存储,无线WiFi为一体,配合便携式天线,
    辐射半径最远可达到5公里。每个数字加油站都存储有2~4T的数字资源,2T的存储器就能放入1万小时的蒙汉文精选视频,7.2万册蒙汉文电子图书等内容。”
     
      为了让记者看得更明白,陶都芒来拿出自己的智能手机,轻点了几下,瞬间就下载了他喜欢的美国大片《2012》。张树杰说:“‘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是通过无线WiFi设备和移动数字加油站设备,利用全
    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为广大基层农牧民服务。农牧民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24小时不限时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在线阅读,在线观看和离线下载学习观看都行。”
     
      正聊着,一辆摩托车停在了陶都芒来家的后院,一个穿着蒙古袍的黑脸汉子站在一个铁杆下,一边和大家打招呼一边掏出手机,开始下载图书,视频。听说记者来采访,他打开了话匣子,“这个信号特别好,我
    们这儿本来不通网络,立了这个‘铁杆杆’后,用手机,平板电脑就能下载想看的内容,蒙汉文的都有,下载好了拿回家就能离线观看。”
     
      “平时都下载些什么?”“哎,里面东西可多了,有蒙古族歌曲,有介绍牧区养殖技术的书和视频,还有最新热点信息。不用流量,全免费的,一分钱不花。”
     
      记者在他的手机上看到,他通过登录“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首页,可以点击导航,视频资源,图书,热点信息等栏目,按照提示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按个性需求“订阅”信患
     
      “这个‘铁杆杆’高约9米,直径有碗口粗,铁杆上面有3个像音箱似的白色东西,既不发声,也不转动。这是大功率无线WiFi,每一个可辐射120°,3个就实现了360°无死角全覆盖,在无遮挡物的情况下,辐射
    距离最远可达到3公里以上,24小时不间断运行。只要有一台终端设备,在此距离内就可以访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所提供的数字资源。”内蒙古图书馆馆长,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主任李晓秋介绍。
     
      李晓秋说:“因为自治区人文,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在偏远农村牧区,有很多区域网络不能到达,使很多农牧民不能享受互联网的便利。为此,2012年8月份开始,我们开展了‘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并在
    巴林右旗,翁牛特旗,苏尼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托克托县等6个地区开展了试点,效果非常好,农牧民非常欢迎。”
     
      试点成功后,“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工作人员和技术研发团队多次深入基层试点调研,反复研究调试,使系统越来越稳定,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移动数字加油站。在这一工程所覆盖地区,农牧民可以“订
    阅”信息,他们把所需数字资源内容,反映给“数字文化辅导员”,再由“数字文化辅导员”“数字文化加油员”“数字文化专管员”逐层汇总上报内蒙古分中心,分中心按照农牧民的个性需求安排资源数据,通过
    网络直接传输到本人。
  • 共  2  页   12